威客电竞中心 /News
【佛教通史(上)】-108- (印度)中观行和瑜伽行
佛教通史(上)系列课文字基础稿由群主【安瑞】及 群友团队 整理、校对提供。
【安瑞】、周志华、恒审、兰花草、双林居士、王增惠、厚朴、陈贞云、Edward、MI8
印度的大乘佛教只分两个教派……非常简单好记,就是——大乘中观派和大乘瑜伽行派。龙树和提婆菩萨在开创了大乘中观学派以后呢,弥勒和无著两位菩萨又开创了瑜伽行派,构成了印度佛教的两大……这个,大乘佛教的两大宗派。这里呢……就没有包括大乘密教,因为现在学界划分,大乘密教部分呢已经划分成了金刚乘佛教,已经不在大乘佛教里了。
义净法师在他的著作……就是特别有名的《南海寄归内法传》里说——所云大乘,无过两种,一则中观,威客电竞二则瑜伽。你看,就是说……印度大乘就两个——中观和瑜伽。
那,什么叫瑜伽呢?瑜伽外无内有,事皆唯识!说得很清楚,就是——“以空示有”,所有的事儿都是归到“唯识”上。就是……如果说——龙树菩萨和提婆菩萨,他们在理论上,显扬的是大乘佛教的“甚深性”……就是它的深度……那么,弥勒菩萨和无著菩萨,则在此基础上,展开了大乘佛教理论的广大性和完整性!我们看瑜伽行教就知道了——覆盖非常广大!系统非常完整!
但是,虽然大乘只有两个学派——中观派和瑜伽行派,但是它要划分的话,一定要划分成三个系统!这是为什么呢?是因为瑜伽行教前、后教理不同!这也是这个佛教初学者经常搞混的这个原因,就是……把唯识和如来藏搞混的原因。瑜伽行教前、后是分成“唯识”和“如来藏”两截的。
大乘经教传中国……印度的这个大乘经教两派传到中国之后,在中国就产生了三个系统!太虚大师把大乘佛教在中国的三个系统作了一个划分,简称为——中国三宗。就是说——大乘佛教在中国有什么呢?中国三宗!太虚定的。第一个宗,叫“法性空慧宗”;第二个宗,叫“法相唯识宗”;第三个宗,叫“法界圆觉宗”。
什么叫法性空慧宗呢?一听就清楚——空慧!对吧?谈“空”的智慧是什么?般若、中观、三论!就是……这、这中观派、般若学派、三论宗……这就是“法性空慧宗”——法性里谈“空”的智慧。
第二个,法相唯识宗。法相唯识嘛,这就是瑜伽行教的前期,传到中国,就是我们在“佛教(通)史”里讲的唐僧的这个……唯识法相宗、慈恩宗。
第三个,法界圆觉宗。法界圆觉宗就是瑜伽行教的后期,就是……“另一截儿”!威客电竞就是“佛性如来藏”、“心性如来藏”。威客电竞它涉及到中国的,就是——天台宗、华严宗、禅宗……这个理论非常复杂啦!我们中国常说的两本儿经……有,经常有人问我的,比如“圆觉经”【《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》】啊、“楞严经”【《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》】啊……这个两本儿经,尤其是“楞严”特别有名!它就是谈“佛性如来藏”的。它现在归,就归到“法界圆觉宗”里。
但是,这两本儿经呢……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写的,已有定论!就,好多人老问我这个事儿,其实这是我们中国人写的,这是定论的(吴老师语:具体请看吕澂老师的书)。
关于印度佛教……中国佛教分成这三宗——法性空慧、法相唯识、法界圆觉……但是,印度佛教怎么分呢?印度佛教它自己没有分!我没说嘛……印度人他没有这个智力。后来,是我们中国的释印顺大师,在太虚大师判教的基础上,把中国因素剥离了……因为里头我们刚才说了嘛——涉及到中国很多宗派!把中国因素剥离了,纯粹地去判了一下儿印度大乘佛教,然后呢,印度大乘佛教也判成三宗……不叫“三宗”,叫“三系”。
所以,大乘佛教在中国叫“中国三宗”;在印度,叫“印度三系”。印度哪三系呢?第一系,叫作“性空唯名论”;第二系,叫“虚妄唯识论”;第三系,叫“真常唯心论”。这名字就有点儿西化了啊……
嗯……性空唯名论,实际指的是般若中观;虚妄唯识,指的是瑜伽行派里前半截儿——唯识思想;真常唯心,指的是佛梵合流的佛性如来藏思想。
其实,印顺大师这种划分呢……他有问题!为什么?因为印顺大师在分这个瑜伽行教最后的这个如来藏的时候儿,认为——如来藏是什么东西呢?如来藏思想是梵佛合流。“梵”就是婆罗门教的“神我”!他认为——如来藏是梵佛合流。这种……如果这种说法被确认了……这种合流被确认了,那基本上就否定了佛性如来藏是正法的可能!因为佛陀是反婆罗门的!你还梵、佛去合流?那佛性如来藏思想就不是正法!
所以说——这个印度三系的分法,现在我们(学界)都不采用,因为这种采用方式呢……理论是不对的!“中国三宗”的理论是对的,但是印顺的“印度三系”理论不对。
现在学界对大乘经教分呢,一般是按四系分。就是……理论怎么分?就不是象太虚大师分得那么粗啊!什么……就是你都听不懂的这名字……什么法性空慧、法相唯识、法界圆觉。嗯,当然啦……学界分的名字你也听不太懂!就是……(学界)对大乘经教作了四类划分——第一类,叫“无相唯名教”;第二类,叫“佛性如来藏教”;第三类,叫“纯粹唯识教”;第四类,叫“心性如来藏教”。大家这个可以仔细听一下啊……就是,瑜伽行派……就是,大乘怎么分?大乘分为四类:
我们来简单地介绍一下儿……就是,现代学界对大乘佛教四种划分的理由儿或者如何区分,特别是要区分一下儿“佛性如来藏”和“心性如来藏”的区别。
最初,般若思想是出世谈空的,它的目标,或者说它的用法是为了破外道,或者破小乘部。但是呢,不是人人都有这种领悟力,对吧……有的同学听完讲“金刚经”之后就觉得这个,这不是……搞不好睁着眼睛说瞎话嘛!就有人说——你这看见门就当没看见,你就撞?一切都是“空”……那,你上街去撞车?对吧……就是,不是人人都对般若思想的这个“谈空”有理论领悟力的!搞不好,他就把理论和现实搅成了一锅粥,对吧?就我说的——看见门就当没看见……这叫什么?这叫“顽空见”!这种人就是说——你让他上街撞车,他也敢撞!
因此,为了对治顽空见,表明“空”并非一切都“无”!就是我说——“空”是什么?“空”是绝对运动!不是指一切都“无”……都没有!因此,要指出——还存在根本真实,即“真如法性”。“真如法性”是根本真实,是实有的!因此,阐发了一个“一阐提能成佛”的“佛性如来藏”思想。大家记住啊——“一阐提能成佛”,这叫“佛性如来藏”思想。
这样儿呢,既要防止般若思想导致的“顽空见”……就是,搞不好末流学者就坠入极端的“顽空见”,也要防止“佛性如来藏”思想坠入偏“有”的这个“梵我见”。
那,既要谈“空”,又要破“空”;既要谈“有”,又要破“有”……那怎么办呢?那就进入第三阶段,要呈现“非空非有”的“依他起性”……就是“依他”而起之 “性”,才能统合“空”与“真实”的两方面。因此,义理就走向了“三性说”。
整个义理……我们说——第一个阶段,般若;第二个阶段,佛性如来藏。呐,般若,容易偏“空”;佛性如来藏,容易偏这个“梵我见”……那怎么办?就要谈“三性”!阐扬“三性说”,义理就走向了瑜伽行教的唯识观。
“三性说”就是——依他起性、遍计所执性、圆成实性。那,这个理论体系非常弘大了,我们就不展开了啊!我们“佛教哲学”,明年那个大乘部分会展开这个,大家知道一下儿词儿就行了……就是,知道一下儿这个四个……大乘佛教四个分类是怎么分出来的?就是……到第三个,就要谈到“纯唯识”……就是谈“三性”。
在瑜伽行思想中,融合了“般若空说”与“佛性如来藏”说……两个就融合!你看——第一阶段,是“般若空性”;第二阶段,是“佛性如来藏性”。那,一个容易偏“空”;一个容易偏“梵我见”……然后,最后通过“三性”——依他起性、遍计所执和圆成实……就是纯粹的瑜伽行派唯识思想,把这二者整合起来!整合起来之后,佛教的义理就达到了最高点!义理的广度和复杂度就是空前的了。那么,就进入了下一个方向!就……这一段大家如果听不懂呢,努力凑合听一下儿!因为(这一段)听不懂,你后面更听不明白!就是这个……努力听一下儿吧。
一个走向,是纯粹唯识学的。就是……一切以唯识为基础的,叫“有唯一唯识”;
一个,就糅合了前面的“佛性如来藏”思想——“唯识”与“如来藏”思想融合在了一起,就叫作“无唯一唯识”思想。就是我们说——瑜伽行教就在第三环进行了……进行了分流,走向了“有唯一唯识”和“无唯一唯识”。
根据瑜伽行教的这两个走向,就是——“有唯一唯识”和“无唯一唯识”,如果加上了大乘中观,大乘经教就会分为四个类!哪四个类呢?
第一个类,就是谈“空”的“般若”……“般若教”。就是纯粹的……就是“金刚经”这种,谈“空”的,就叫“无相唯名教”。因为般若思想谈“空”,更多是以“无相”作总称的——“无相唯名”……没有相,只有名儿。这一类的代表经典就是——般若类经。
第二类,就是我们说的——“佛性如来藏”。大家记住啊……“佛性如来藏”!佛性如来藏是什么呢?以空示有!谈“法性真如实有”的“早期如来藏”思想。这种思想是大乘思想,但它还没有跟唯识思想打通,所以,在这个阶段里,主要的经典就是“大涅槃经”【《大般涅槃经》,亦称《大本涅槃经》】、“如来藏经”【《大方广如来藏经》】、“胜鬘经”【《胜鬘狮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》】。所以我们说——“一阐提皆可成佛”的佛性思想,就是这个阶段的。“早期如来藏”教和“唯识”没有打通。
到第三个阶段,为了防治谈“空”偏“空”,谈“如来藏”偏“梵我见”,于是,就要把“唯识观”加进来。加进来之后,就产生了两个分流——“有唯一唯识”与“无唯一唯识”。
“有唯一唯识”就是谈纯粹唯识思想的瑜伽行教,所以又叫“虚妄唯识教”,或者“有唯一唯识教”!它的代表经典就是《解深密经》、《阿毗达磨大乘经》和“佛地经”【《佛说佛地经》】。这是纯唯识的。
然后呢……还有,就是吸收了“以空示有”的“佛性如来藏”思想和“唯识”思想整合在一起的,叫作“心性如来藏”。
“佛性如来藏”和“心性如来藏”什么区别呢?“佛性如来藏”没有唯识观;“心性如来藏”是有这个唯识观——它是“如来藏”思想与“唯识观”思想,融会贯通之后的一种“佛性如来藏”,所以叫“心性如来藏”。就是……一旦大乘里的“佛性如来藏”思想,跟唯识打通了,就会变成……成“心性如来藏”。这就是晚期“佛性如来藏”教,又叫作“真常唯心教”,或者“无唯一唯识教”。它的代表经典是“楞伽经”【《楞伽阿跋多罗宝经》】、“密严经”【《大乘密严经》】。